2015年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剖析

“中国制造”的“新常态”

    中国制造过去的发展模式主要是靠要素驱动,特别是人口红利以及投资驱动。而近几年,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制造面临着双重压力:内部人力成本和运营成本持续上涨,外部经济形势持续萧条贸易数据每况愈下,低端制造面临东南亚和发展中经济体的低成本竞争,高端制造需要抵御发达国家的冲击,在内外双重的压力下,也开始进入一种新常态:

    成本优势逐步削弱。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发布的报告指出,中国的制造成本已经与美国相差无几。在全球出口量排名前25位的经济体中,如果以美国的制造成本为基准100,则“中国制造”的成本指数为96。结果一出,引起广泛关注和轩然大波。“中国制造”的劳工成本优势不再,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竞争力消失。

    转型升级和价值链攀升。一方面原有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南亚和印度等更低劳动力成本的国家转移,另一方面,中国制造正向价值链更高端的产品延伸。《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设计了规划,将“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推进。

    互联网和制造业紧密融合。互联网和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将成为新一轮“中国制造”的制高点。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等都将成为推动制造业发展的关键技术。

    消费者需求驱动。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趋于多元化,对产品质量、创新性等要求高;个性化的需求越来越多,对需求的响应时间要求越来越短;对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消费者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能否紧紧抓住消费者的需求、满足消费者的体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成败。

    出口增速放缓。受困于全球经济疲软,“中国制造”出口数据增速放缓,过去多为两位数增长,如今已经降到一位数的增长,甚至在某些月份出现负增长。

    环境与资源的挑战。近十年来中国制造业快速发展,在消耗大量能源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制造业高污染、高能耗的问题愈加凸显。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企业需要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努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另一方面在政府的指导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清洁能源及加大各类节能技术与节能设备的研究与应用。


0 0评论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相关评论

取消